凤凰彩票“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”唐代边疆何时掀起饮茶之风?

发布时间:2024-01-10 18:06:01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凤凰彩票茶作为一种饮品,有降脂肪、促消化的功效。在古代,游牧民族日常饮食多为乳制品和肉制品,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很高,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等食物摄入较少,因此,在与中原接触过程中,各阶层饮茶的风习逐渐普及,十分依赖中原输入的茶叶,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,甚至到了“一日无茶则滞,三日无茶则病”的程度。

  成书于北朝东魏武定五年(547年)的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载,南朝大臣王肃奔仕北魏,带去了饮茶的习惯,却遭士子们嘲笑,这说明北魏之人已经了解茶,但在当时当地饮茶还是比较罕见的。随着南北朝的融合特别是隋唐的统一,南方的饮茶习俗在北方得到广泛传播。成书于唐贞元年间的《封氏闻见记》便有记载,灵岩寺僧人在坐禅时不能睡觉、不能吃晚饭,但是可以饮茶。后来,无论何地,僧人都携带茶,煮茶喝。

  在唐朝,西北地区饮茶风俗也逐渐兴起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绢画《托盏侍女图》上画着一个手捧茶托端茶献茶的侍女,说明茶叶贸易和饮茶之风已深入到新疆地区。

  民族地区对丝、绢、茶等物品有强烈的需求,中原地区也想获得马匹,因而以物易物性质的互市贸易在唐代发展起来。地处西北的回鹘与唐朝建立茶马互市,《封氏闻见记》说:“往年回鹘入朝,大驱名马市茶而归,亦足怪焉。”从“大驱”一词可以推见,当时回鹘与唐朝互市的一个急切愿望,就是购得茶叶、满载而归,一旦完成这个使命,则有欢天喜地的感受了。

  唐贞观八年(634年),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入长安,吐蕃大约此时方知有茶叶。历史学者李斌城认为,西藏饮茶之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唐朝的和亲政策,即贞观十五年(641年)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、景龙四年(710年)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等,两位公主入藏将茶带入青藏高原。元代高僧索南坚赞撰写的《西藏王统记》说,“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”,印证了文成公主对茶在藏地传播的贡献。这条记录出现得较早,很多学者都予以采信。

  一则讲述吐蕃赞普都松莽布支体弱多病,一日偶然尝了小鸟衔来的一种树叶,顿时觉得神清气爽,便命心腹大臣四处寻找。后来,大臣在中原找到,带了一大捆回来。赞普将其煮饮,身体一天天好起来,于是将其作为上等保健之品,这便是茶。

  另一则讲的是吐蕃大臣吞弥·桑布扎奉松赞干布之命创制藏文,苦思不得其解。一夜,他梦见一老妇人,问老妇人到何处去,路上带有什么口粮,答:“有茶叶。”吞弥醒来顿时醒悟,跟老妇人的梦中对话中有天竺字母里所没有的6个字母,遂创制藏文30个字母。吞弥生活在7世纪,曾是松赞干布的七贤臣之一。

  这两则故事证明,茶在7世纪已经传入西藏,且在西藏文化中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。7世纪末到8世纪,中原茶叶大量传入吐蕃。随着茶叶的传播,西藏的茶具制造业也发展起来。《汉藏史集》记载,都松莽布支听说中原有叫“碗”的茶具,于是派使臣前往中原求碗。唐朝皇帝派了工匠到西藏,工匠区分原料的好坏、清浊,制成兴寿等六种碗。《汉藏史集》中还提到茶在僧侣中的传播:买茶叶的、卖茶叶的以及喝茶的人数目很多,但是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中原僧侣,此后噶米王向中原僧侣学会了烹茶,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习,烹茶之法便传了下来。噶米王就是赤松得赞(742年—797年),中原僧侣既然向赞普传授烹茶之法,在进行佛法交流时,自然也会向吐蕃僧侣传授。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,大举灭佛,寺院被毁,僧人还俗,但烹茶之法和饮茶的习惯不可能舍弃,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茶向民间的传播。

  从《汉藏史集》的记载可以看出,藏族人对茶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了,他们按照茶生长的环境、土质、施肥种类以及茶叶制作工艺的不同,将茶分为16种,并对每一种茶从色、香、味、功能等角度详细辨识。

  21世纪以来,与茶叶有关的考古取得了重大进展,突破了传统史籍的记载,将茶叶传入西藏的时间大为提前。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,发现了西藏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叶遗物。通过碳14测定,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距今约1800年左右。这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,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达4500米的阿里地区,也说明早在唐代以前,汉藏之间就已经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经济文化往来,其深度和广度可能远超传世文献的记载。

  ▲在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拍摄的展品。(图片来自新华社)

  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,唐朝派使者入云南,持节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。南诏向唐朝进献之物中并未见茶的影踪,但唐代樊绰《蛮书》明确记载,“茶出银生城界诸山,散收无采造法,蒙舍蛮以椒、姜、桂和烹而饮之”。这说明南诏已经在开发利用茶,但茶的地位并不高。采茶凤凰彩票、造茶在唐人陆羽的《茶经》中是重点强调的,标志着唐代对茶开发利用的成熟,但《蛮书》称蒙舍“无采造法”,说明从饮用方法来看,当地对茶的利用尚不成熟。

  魏晋南北朝时期,茶都是和佐料一起煮饮的。《蛮书》所记载云南饮茶之法,与魏晋南北朝饮茶方法类似,这说明当时云南受到中原茶文化的深刻影响。中唐之后,茶与其他调味品混合饮用的方式得到革新,唐人皮日休在《茶中杂咏》中指出,陆羽引领了饮茶方式向煎茶法的转变。尽管中原的饮茶方式不断更新,但由于地域阻隔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,混饮法引入边疆民族地区后得到了长时间的保存,迄今当地居民还是习惯在茶中加入佐料。这是边疆茶文化的一大特点。

  唐代中原茶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留存,即所饮之茶多为砖茶(紧压茶)。《茶经》记述,“饮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饼茶者”,饼茶便是紧压茶,如唐代的蒸青团饼茶、宋代的龙团凤饼。这种茶经过蒸青、磨碎、压模成型而后烘干制成,有防潮性能好、便于运输和储藏、茶味醇厚等特点,很受边疆各族群众欢迎。但由于边疆大多不出产茶叶,这就促使他们汇入唐朝的茶叶贸易网络之中。成书于五代时期的《茶谱》记载,“又有火番饼,每饼重四十两,入西蕃、党项,重之”凤凰彩票。作者毛文锡记载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情形。据此,我们可以推断,饼茶在当时已经大量向边疆地区贩运销售了。(完)(原标题:“一日无茶则滞,三日无茶则病”——唐代边疆饮茶之风)

搜索